close
古早的台灣,都是採用黑豆釀製的醬油,近年來才開始使用價格相對便宜的黃豆,並逐漸成為市場主流。
但雲林西螺一帶地區的醬油釀造,仍然採用黑豆古法,據稱全世界只剩下台灣和日本極少數地區採用黑豆釀製,黑豆醬油無疑是台灣寶貴的文化資產。
台灣黑豆的復育
然而連西螺人都不一定知道的是,台灣在民國55年開放大豆進口後,由於國產黑豆價格無法與進口黑豆競爭,耕地面積逐年減少,至民國70年代後台灣便完全中斷了種植黑豆,全仰賴美國、巴西與加拿大進口。
直到近年民間呼籲政府應重視並恢復雜糧的種植,提高國內糧食自給率,於是西螺農民和醬油製造商開始契約耕作大豆,政府與各地農會也開始輔導黑豆的復育活動,一步一步恢復本土大豆的生產。
台灣本土黑豆不但比外國進口的新鮮,也含有更豐富的蛋白質,比起有九成經過基因改造的進口大豆,非基因改造的台灣黑豆也更天然健康。農會推廣黃銘鋒股長表示:「國外進口的黃豆,外表看起來光滑亮麗、果實又飽滿,但其實是因為用機器拋光,種皮的一些營養也被磨去不少,營養價值還是不如本土大豆!」
西螺醬油聞名國際
西螺醬油的釀製已有上百年的歷史,釀造醬油最注重的三個因素:水質、溫度和溼度,這三方面西螺都擁有得天獨厚的環境,釀造出來的醬油甘甜芳香,味道厚實有層次,加上遵循傳統古法、純甕釀造出的醬油,不添加化學成分和防腐劑,在健康與口感上更是擁有不可取代之重要與獨特性,西螺醬油的好口碑遠近馳名,是名符其實的「醬油故鄉」!
醬油釀造方式的不同處:
每個黑豆釀造的醬油需要都經過半年以上的時間釀造,這樣釀製出的醬油才會越陳越香!
文章標籤
全站熱搜